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因为源自真实故事而节外生枝。这个作文题目,来自一则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新闻,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当事父亲、女儿或者交警。令人震惊的是,这则新闻中举报父亲的“原型人物”——微博网友“爱心菇娘”,被走出考场的个别高三生疯狂“人肉”,数万网友在其微博评论中或吐槽,或讽刺,甚至出现谩骂。

其实,“爱心菇娘”并不是举报父亲的原型人物,最初用微博接受女孩投诉的湖北高速交警总队民警,已公开辟谣:网友弄错了,微博网友“爱心菇娘”根本不是当事女孩。“爱心菇娘”曾连发三条微博,“什么情况?我是莫名红了吗?”“能理智一些吗?别没弄清状况就喷好吗?”“这些粉丝来得太突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后又解释“我不是小陈”,然后“求放过”,最后称“是非自在人心”。尽管如此,“爱心菇娘”还是遭受讽刺,乃至恶毒攻击。

更令人悲哀的是,辱骂“爱心菇娘”的网友中,有不少刚走出考场的高三生。他们称,“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

人生处处是考场,不只是高考。这些刚毕业的高三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就已在这场道德考试中失利,这样的价值观,这样的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些人,缺乏是非观和道德底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值得反思。

当然,无论是高三生还是其他网友,都无权谩骂别人,也无权“人肉”他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不懂法,拿法律不当回事,必然走弯路;不自律,视道德为儿戏,也难免摔跟头。谩骂以及“人肉”高考作文题“原型”,就是危险之举。相关网友切莫认为这是小事,更不能对此理直气壮,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格的缺陷,比知识的缺陷更可怕。现如今,那些只图嘴巴过瘾的人,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无知无礼?身为现代公民,明是非、懂节制,守法律、有道德,这是基本的底线。

今年高考期间,一封写给高考命题老师的信,意外蹿红网络。这位自称来自陕西阎良的农村学生自曝家事,痛诉自己“看到材料后,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原来,今年陕西省高考试题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目大意是,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路上违反交规的父亲引发争议,考生可给女儿、父亲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因为“写信者”是“农村学生”,未曾目睹过高速度的芳容,加之“他”的父亲又是“一个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质朴农民”,有车,也只是“那个爷爷手里就有的架子车”。于是“信”触及到人的心灵,与读者产生极大共鸣,导致高考作文《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也就“当仁不让”地遭遇吐槽声声,被炮轰“‘高速路打电话’题材为难农村娃”。

常言说得好,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没在高速路上走过,起码听说过高速路,没开过车,起码知道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危险。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是应该懂点交通法的,对吧?再说,《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只关系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要写作者自己懂得起相关法律知识就成,至于你的父亲会不会开车,是不是农民,自己又是否目睹过高速路的芳容,不仅没有关系,就是有,也可以略不计。一系列说辞,只不过给吐槽找借口而已。

《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既是一道法律考题,又是亲情考题,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高考学子对正义的秉持和法律的坚守,如此“阳光”的高考作文题究竟有何“吐点”可言?倒是关于高考作文吐槽,今年吐,去年吐,去年的去年还是吐,已到了没有哪一年不吐的地步,是不是习惯早已成自然?

评价高考作文题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为了来年的高考作文更“接地气”,更“有水平”,“吐吐”倒也无妨。如果“吐吐”,只是为了跟风,发泄一通,还是少来为妙,毕竟每一道作文题的出炉,汇聚着各方的智慧、汗水和心血,应该赢得起码的尊重。

不为难高考作文,别让“吐槽高考作文”习惯成自然,显然也该纳入“高考文明”的范畴!

今年高考期间,一封写给高考命题老师的信,意外蹿红网络。这位自称来自陕西阎良的农村学生自曝家事,痛诉自己“看到材料后,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原来,今年陕西省高考试题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目大意是,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路上违反交规的父亲引发争议,考生可给女儿、父亲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作为命题“城市化”是近年来高考的发展倾向,而对于这一倾向,网上有不少负面的质疑之声。质疑者认为,高考既然采用的是统一命题,就应当保证应试者都能够有话说。因为,高考的是智力,并非是经验。而农村考生在城市经验上相对于城市考生要薄弱,这是在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然而,笔者认为,对于高考作文“命题”来说,适度的“城市化”也未尝不可,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首先,作文写的东西不一定要要现实经历、亲身体验过。高考作文作为一种形式灵活的题目,每个人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凭借直接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凭借间接获取的经验,甚至可以发挥想象力。相较于城市考生的思维定势,农村考生对于某些事物不熟悉的相对劣势,也许可以让他们写出的文章别出心裁,让考官眼前一亮,因此博得高分也不是不无可能。

其次,对于这些比较“城市化”的东西,譬如“汽车”、“互联网”等等,农村考生也是有着一定感受的。现在网络四通八达,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些所谓城市中的事物,并不是只有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才能体验到。况且,不少农村地区的孩子,他们的高中都是在县城以上的中学读的,这些“城市化”的事物他们也有所接触。

再次,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高考命题日益城市化,但是农村考生考上大学的仍是大有人在。这是因为,现行的高考命题已经相对公平,考察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全面,高考作文只是整个高考成绩的部分而非全部。况且,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因整日习惯了网络、汽车等物品而见惯不怪,对于这些“城市化事物”的体验思考之深刻也许并不及那些农村长大的孩子。

综上,网上对于高考命题“城市化”的负面舆论是一种过度担忧,是一种对于新闻事实放大了的舆论反映。但是,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面临对于高考作文命题“城市化”之质疑,我们也当略有反思。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考作文也属文学的一种形式,亦应在现实生活中汲取最广发、最深厚的营养,这也应当是现今高考命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即高考作文命题日渐生活化,而不是走偏门、冷门的形而上路线。总之,高考作文命题要“城市化”也要“接地气”。

在全国16套高考题目中,全国语文卷卷一的作文题因选用新闻报道为背景材料,而导致“原型”——“@爱心菇娘”遭到网友围攻。该题目引用了5月9日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小陈”一再提醒后仍不听劝,最后孩子向交警举报父亲。题目要求考生以此材料,以“明华”的名义给父亲、女儿或警方写一封信。(6月19日新京报)

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爱心菇娘,因为其新闻故事一不小心入了全国高考作文题,立马遭到网友的围攻。之所以会这样,源于某些网友罔顾社会规则,将网络视为暴力宣泄的场所,一哄而上地用舆论的电筒随便照人。但此事也暴露出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制题。

某些网友集体围攻@爱心菇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爱心菇娘的新闻故事入了作文题,有些难为考生了。首先,高考文体的突然“华丽转身”,让众多考生有些始料未及。毋庸讳言,为了对付和应付高考,不少学校让高三学生基本练的是写议论文,而今年的全国语文卷卷一突然让考生转写书信体的作文,考生因期望落空,怎能不“出离愤怒”?正如有网友评论的那样,“三年的努力,就因为你和你爹外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其次,该作文题背后涉及伦理、法律及行为判断等诸多元素,在30分钟内让考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委实有些难为人。在该高考作文题公布后,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用“无语”形容此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开车打电话不少,但不听劝阻者少、多次劝阻还不听更少。而即使有,也并非要用举报的极端方式解决。所以他认为此题是弃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于不顾,“偏选犄角旮旯难学生”。真是一语中的!

高考作文命题制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命题立意、学生能力和判卷难度等,命题制题者不能超常规、悖常理的与考生玩“躲猫猫”,就是想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让考生猜不到、压不中。

@爱心菇娘遭到网友集体围攻,其实是代人受过,所代之“人”,即此作文题的命题者。高考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倘若高考作文过于另类,则不利于作文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故而,作文的命题制题当慎之又慎,切勿玩噱头。

随着2015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不少人发现今年考题的一大特点:来源于现实。比如重庆卷的《等待》来自2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考生恶语相向。

高考作文有新闻原型,本是寻常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高考作文是接地气的。然而,没想到的是高考作文原型竟然遭到考生的“人肉”,甚至遭到不断谩骂,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但是,如果只指责学生的道德素质差,却恐怕是打错了靶子。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孩子举报老爸”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且是借此“教育”老爸,毕竟老爸不听家人的劝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一种无奈的做法,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做法,理应受到肯定。之所以遭到考生的恶语相向,并非是学生觉得“孩子举报老爸”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换言之,是因为从高一到高三,练的都是议论文,而且可能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套作,现在突然作文变成了写书信,因为没有练过或是很少练,觉得自己不会写,因此,就将气全撒在别人身上。

作文本是我手写我心,而不是套用借用别人的习作,因此,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不管什么样的作文形式,只要本着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的原则,就能够写好。其实,作文题目怎么出,这本与作文新闻原型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不会写书信,与人家何干,凭什么将气往别人身上撒?

人肉高考作文新闻原型有违法的嫌疑,而谩骂别人更是违法,作为高考生,不管是否进入大学,都应该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敬畏法律,动辄骂人,绝不是位好公民。

这些考生的表现,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为了求得高考高分,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千方百计做练习,只要能够提高考分就去做,而学校更是将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学生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却很少,甚至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连人格都扭曲了,这是令人悲哀的。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是令人担忧的。

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应引起高度警惕,这样的行为应该得到警告,但在喧哗之后,只要应试教育仍然严重,这种“迁怒”难免还会发生。

【一道高考作文题,暴露了部分网友人格和知识上的缺陷。这场网络暴力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已超出高考作文题以外。】

高考结束,网上掀起一股扒作文题“原型”的热潮。新课标全国一卷作文“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的所谓新闻原型也被“人肉”出来。令人惊讶的一幕随之发生:众多网友在当事人微博上嘲讽谩骂,评论多达数万条。其后,当事人不得不关闭评论功能。

作文考试不理想,却把气撒在所谓新闻原型上,想想也是“醉”了。且先不说这道作文题出得好不好,以现实生活作为考试题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类来源于现实的题目,往往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并不具有唯一指向性。何况,遭遇网暴的当事人已否认自己是作文题中的“小陈”,请求@湖北高速交警出面澄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仍吐槽“三年的努力,就是因为你和你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这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当然,这些大肆攻击当事人的网友,未必都是应届高考生。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妥的,涉嫌违反网络相关规定,是对当事人的人格侮辱。若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对涉嫌侵害自己名誉权的网友进行举报,或者提起法律诉讼。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就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阻止有些人为所欲为。

为何那么多人把气撒在当事人头上呢?这说明,部分考生作文考试失利,可能是平时接受的作文训练有问题。以社会现实素材写信,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题型有所变化而已。在填鸭式教育背景下,许多学生只会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或根据老师教的办法学习,不懂得触类旁通,作文写作的基础不扎实,所以碰到灵活一些的题目,也就难以应对。

这还可能和部分学生成长环境有关。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很少参加社会事务,对外部世界缺乏必要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如此,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在考试中碰到鲜活的题目,就可能发挥失常。在作文上丢分,有人难免感到懊恼,从而把气撒在错误的对象头上。

一道高考作文题,暴露了部分网友人格和知识上的缺陷。这场网络暴力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已超出高考作文题以外。中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机器”,注重人格培养,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成功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昀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样,各省市新出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引人注目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一些取材自微博的“真实事件类”题目,如重庆卷作文题《等待》,就取材自两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材料作文题,则取材自去年一起“孩子举报父亲违法”的真实新闻事件。这种现象发出一个信号:高考作文正在变得更加贴近现实。

对于这种从网络热点、新闻时事中提炼高考作文题的做法,不乏有人心怀疑虑,认为这种出题思路“流于肤浅”,“过于超前”。但依笔者之见,高考作文贴近现实的趋势绝对不是“过于超前”的,恰恰相反,当下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离现实太近,而是离现实太远。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现实的趋势,值得肯定和鼓励。

语文作文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高,而且在考生未来的人生中,母语写作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理想的高考作文题,一方面要满足筛选人才的宏观要求,能考察到考生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考生的需求,让考生能够在备考过程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结合这两方面来考虑,高考作文贴近社会现实,是理所应当的。

高考考生一旦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就将从青少年蜕变为成年人,就将经由大学进入现实的社会。对他们来说,认知现实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对于大学选拔人才来说,“理解现实”这一能力远比“文采飞扬”重要;而对于社会来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水平的准绳之一。高考作文引入社会热点,正体现出了命题人对于考生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视,既能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更好地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一贯“务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以今年为例,从现实中取材的作文题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大多数省市要么用一些延展性极强的抽象话语做题目,要么拿一些文学性有余,而实际意义有限的寓言与哲理让考生写作。在这样的考题面前,考生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体现自己的“文采”,却很难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认识,“鸡汤文”也就在这类考题盛行的环境下大行其道。

考生热衷炮制能得高分的“鸡汤”,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在教导考生进行“鸡汤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务虚”倾向造成的恶果就是:“高考作文”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考试专用文体,学生们苦心修炼的写作能力,也成了一出考场便难堪大用的“屠龙之技”。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要走的路还很长。

高考通过作文所要考察的,是涵盖考生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而绝不仅是运用文字技巧的能力。社会需要更多宽广视野的综合型人才,高考作文命题的理念还没跟上社会需求。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为这些敢于在命题上突破,贴近现实的命题叫好,以期待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脱胎换骨,更加亲近考生和社会现实。

【对作文“原型”搞人肉,应受到谴责甚至追责,可也应看到,某种程度上,吐槽也是考生、人们对命题不满的转向发泄。】

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小陈提醒无效后报警,以此为由头写封信……今年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孩子举报老爸”,引发了不少吐槽,结果殃及网友@爱心菇娘,她被认为是作文“原型”并遭人肉,微博上被留下评论数万条。但据新京报报道,她并非真正的事件当事人;被人肉的不只是她,还有重庆卷“等待”的原型。

尽管@爱心菇娘再三澄清,她并非所谓作文原型“小陈”,依旧挡不住“练了3年议论文,就因你举报你爸要写信”之类的攻讦谩骂,其中不乏高考考生。如果说,考生因题目玄奥难写而吐槽,抑或是重压放空后想借此一吐块垒,那倒无可厚非,可眼下很多人纯粹是快意恩仇式的“挖坟”和人身攻击,哪怕涉事网友纯属躺枪。

因为题材难以驾驭,就将疑似作文原型视作攻击对象,对其狂砸道德板砖,这无疑是种错向的情绪宣泄。本质上,它跟之前网络围殴变道女司机和“何炅吃空饷”事件爆料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乱施网络暴力。对那些“人肉判官”的侵权行径,受害者完全可诉诸法律手段,及时报案维护权益。

对作文“原型”搞人肉,应受到谴责甚至追责,这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涉事高考作文确有设置价值陷阱之嫌,这给部分考生带来的价值判断困境难免会让他们觉得不好写,发挥受限。某种程度上,作文“原型”遭人肉,是考生、人们对命题不感冒的转向发泄。

没错,高考作文出题取材于现实,确实挺接地气,但怕就怕,作文题是离地飞升,脱离了现实情境。拿“女儿举报父亲”来说,该话题颇富争议性,听上去,这也能考验考生在情与法上的权衡判断。问题是,这果真有利于考生答卷吗?

尽管就眼下看,阅卷者能否包容多元化思考与判断尚不得而知,可就从作文材料看,它默认的价值选择似乎就是:女儿大义“举报”亲人的做法,是值得鼓励褒奖的,看似是对父亲的伤害,实则保护。实质上,有警察就给出了“正确作文思路”:女孩做法应被认为是“看似无情,实则大爱”的正能量。

可需要注意的是,原新闻本就颇受争议:有人觉得,大义灭亲是遵纪守法;可也有人认为,此举会造成亲情伦理裂缝,“亲亲相隐”才是该提倡的伦理规约。这两种抵牾的价值维度,谁也不好妄断对错。新京报此前就刊登学者金泽刚文章指出,虽然现代法制鼓励举报,但亦不排除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层面分析和考量法律问题(见5月19日A04版)。公众就担心,阅卷者在阅卷时,可能会根据鼓励为大义舍小义的“标准答案”来给分,而不是容忍异质化观点。到头来,考生的文章立意若与之背离——不认同举报做法,会否被认为是“主题跑偏”,难说。

就此而言,高考作文“原型”被人肉,也有代命题者受过的成分:以这么个复杂的事件为题材,必然造成答题与阅卷上的为难。对考生来说,难免担心跟出题者意图不合掉进“立意错误”的坑里。而高考题目设计,本该避开这类价值陷阱。

□午夜侃人(媒体人)

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共有数十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经商和从政不是高考“状元”所长;在商界打拼的“状元”中,出现了千万富翁和亿万身家的企业家,但至今无人登上胡润、福布斯、新财富等全球富豪榜和中国富豪榜。相比而言,文学、传媒、法律、证券、金融等专业技术领域,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较高,行业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频现。某研究院连续第9年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该院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指出。(《南方日报》6月11日)

每年高考前后,嘲讽和贬抑“状元”就成了一种潮流。比如,日前网上流行两份名单,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设问: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是:第一份名单所列全是“状元”,一般人很少知道;第二份名单所列,都是历史名人,可谓家喻户晓,但他们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这种选择性对比,有失偏颇。从隋炀帝开考至1905年结束科举,1300年中,大约只有507名“状元”,而落第秀才恐怕难以计算吧?这么多落第秀才中出了一些名人,很正常。状元中赫赫有名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柳公权、王维、文天祥、杨慎、翁同龢、张謇,等等,故意挑选几个知名度不高的“状元”,与知名度颇高的落第秀才相比,显然不靠谱。再说,无论顾炎武还是黄宗羲、曹雪芹等人,他们青史留名固然与自身努力分不开,恐也得益于其强大的家学根基,其父辈或祖辈要么是进士,要么官居高位。

多年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没有一个“状元”成为某领域的精英人物,无一人成为行业领袖,也就是说,多数默默无闻,没有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这种论调把“状元”说得很不堪,仿佛“状元”们百无一是。

真的如此吗?根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可知,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很高,共有数十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他们集中于文学、传媒、法律、证券、金融等专业领域。这就是很好的说明。应承认状元们在政界和商界没有过于亮眼的人物,但不等于他们在其他领域没有卓越表现。以偏概全,否定“状元”们的努力与成就,并不能让人服膺。

多年以来,之所以有人不遗余力地否认“状元”,原因有二:

一是通过贬抑状元以鼓励那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即便高考不如意,也能干出不错的成就来。比如有人就说,“人生无限,谨以这两份名单(上文提及的名单),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二是旨在瓦解“状元”情结,并直指当下的应试教育。言外之意,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是庸才,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得好的学生,其实没什么出息。应该看到,千百年来,本国确实弥漫状元情结,至今不散,状元情结过于热烈,确有病态之嫌,不应推崇。当下的应试教育也有诟病之处。但是,不能因为不喜欢应试教育就否定“状元”,不喜欢“状元”就大肆贬低“状元”。

高考也许有偶然成分,但不是谁都能成为“状元”,他们自有过人之处。“状元”在高考中拔得头筹,不意味着他们永远能在各领域领先,这是事实。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继续努力,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内有所成就,也是事实,也应承认。

不是所有的悲情都值得报道,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质疑。对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又遭受丧父打击的女生而言,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成为报纸、网络上的新闻人物,成为公众关注和议论的对象。

“爸爸,你要注意身体,我会好好考试的。”高考前一天的晚上,没有等到父亲电话的四川考生韩某,给父亲发去一条短信。她并不知道,她的父亲已去世9天。为回家陪女儿备战高考,在外打工的父亲从宁夏赶回四川,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据报道,为了让女儿专心高考,韩某的母亲强忍悲痛,将这一消息隐瞒了11天,直到8日下午,走出考场的韩某才得知内情。当晚在殡仪馆,她跪倒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

高考前夕,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为了不影响子女高考,于是隐瞒不幸的消息,等到高考结束再告知真相,全家人抱头痛哭……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印象中,似乎每一年的高考,都会有类似的悲情故事发生,而每一次,都会引发公众的无限感慨与叹惜,接着是一轮关于“该不该隐瞒真相”的大讨论,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舆情套路。

这一次也不例外。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不该把高考置于亲情之上。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身为女儿就该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以尽孝道。高考再重要,也不该弃最基本的亲情伦理于不顾。更何况,高考凭的是实力,心情悲痛未必就考不好。反对者说,这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尽孝固然重要,但高考同样重要,并且一名学生为了高考准备了十几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可谓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家人隐瞒真相,让孩子以正常的心态参加高考,是另一种形式的爱。也有网友引申到更深层次的意义,认为这表明高考被过度放大,甚至绑架了我们的生活,再一次证明了“一考定终生”的弊端。

其实,这样一起交通事故个案,实在背负不了这么多的意义。同样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而作出的,别人无权干涉,更无须非议。因为说到底,这完全属于家庭隐私,无关道德与法律,更没有影响到他人的利益,本来就没有对错和高下之分。相比之下,更应当关心的是,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而言,媒体将其家庭隐私曝光于公共视野,使一个有名有姓、“有图有真相”的悲情故事,成为一个公众热议的社会话题,有没有考虑过这家人的感受?当无数网友以旁观者的心态,打量和审视韩某一家的悲剧和隐私,评价她母亲该不该隐瞒她父亲去世的真相的时候,会不会粗暴地撕裂了他们的伤口,使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并不是所有的悲情都值得报道,也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需要质疑。一方面,“父亲回家陪女儿高考,路遇车祸去世”虽然不乏关注度和话题性,但并没有突出的新闻价值。交通事故每天都在发生,这次交通事故并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只是碰巧“赶”上了女儿高考,对社会不具有特别的警示意义。应该说,这类报道年年都有,即便有一些新闻价值,也早就被“榨干”了。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也应该遵循相应的新闻伦理,以不伤害报道对象为底线。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又遭到丧父打击的高中女生而言,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安静,需要用时间来平复内心的悲痛,而不是成为报纸、网络上的新闻人物,成为公众关注和议论的对象。

由于高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每到高考季,很多领域都会形成“高考热”,比如“高考经济”,商家围绕高考大做文章;比如高考舆论热潮,各大媒体以高考为由头,殚精竭虑挖掘有关高考的人物事件,以至于高考都结束了,各种“高考故事”、“高考感受”、“高考盘点”还在源源不断登台亮相。这些对高考的过度消费或恶意消费,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2015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而新课标全国Ⅰ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有新闻原型。高考结束后,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6月9日央广新闻)

这一作文题目所给出的材料大义是这样的:女大学生举报在高速路上违反交规的父亲引发争议,考生可给女儿、父亲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面对这一作文题目,经受过严格、标准化作文训练的考生们,绝大多数恐怕都明白这一题目的“得分点”所在,无非是以大义、公义为优,以公共秩序为先,在优先保障公共秩序与公义的情况下,再以有礼有节、有情有理的私下交流来规劝父亲。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考的能力与情感合理表达的能力,契合“高考理性”的考查需求。

然而,当这些在考场中、纸面上充分展示其理性思考表达能力,展示其呼唤公共精神的考生们进入现实生活后,不少人却成了非理性行为的操盘手,人肉、谩骂围攻仅仅为这一题目提供材料的原型,以至于真正的原型需要警方的严密保护。甚至有人都不去辨别所谩骂的对象是不是弄错了人,只是人云亦云地爆出粗口,为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所裹挟。这不能不说是对高考作文题目所考查的理性思考能力、情感合理表达能力这一“高考理性”的讽刺。

不难想见,大批考生围攻新闻原型,实际上也并非这些谩骂者对于该原型有多么大的仇恨,不少人是发泄对于教育体制的不满,是告别3年高中学习的一场情绪宣泄的“毕业狂欢”。只是,这种宣泄式的“狂欢”,既不能指向教育者,也无力理性地表达对教育体制的意见及建议。而被谩骂的原型,用一句网络术语来说,实属“躺枪”。

纾解心中压力当然可以,但不能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更不应该不负责任的谩骂甚至恐吓。走出中学校门的毕业生,在社会公共议题的发声上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群体。学会不偏不倚的表达能力,遵守公共秩序的“群己权界”公民意识,是结束中学课堂的标准化训练和演练后更重要的一课。

???

?? 随着2015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不少人发现今年考题的一大特点:来源于现实。比如重庆卷的《等待》来自2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考生恶语相向。

???作文原型遭“人肉”,问题出在高考外

?? 顾昀

作文考试不理想,却把气撒在所谓新闻原型上,想想也是“醉”了。且先不说这道作文题出得好不好,以现实生活作为考试题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类来源于现实的题目,往往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并不具有唯一指向性。何况,遭遇网暴的当事人已否认自己是作文题中的“小陈”,请求@湖北高速交警出面澄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仍吐槽“三年的努力,就是因为你和你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这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当然,这些大肆攻击当事人的网友,未必都是应届高考生。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妥的,涉嫌违反网络相关规定,是对当事人的人格侮辱。若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对涉嫌侵害自己名誉权的网友进行举报,或者提起法律诉讼。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就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阻止有些人为所欲为。

为何那么多人把气撒在当事人头上呢?这说明,部分考生作文考试失利,可能是平时接受的作文训练有问题。以社会现实素材写信,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题型有所变化而已。在填鸭式教育背景下,许多学生只会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或根据老师教的办法学习,不懂得触类旁通,作文写作的基础不扎实,所以碰到灵活一些的题目,也就难以应对。

这还可能和部分学生成长环境有关。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很少参加社会事务,对外部世界缺乏必要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如此,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在考试中碰到鲜活的题目,就可能发挥失常。在作文上丢分,有人难免感到懊恼,从而把气撒在错误的对象头上。

一道高考作文题,暴露了部分网友人格和知识上的缺陷。这场网络暴力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已超出高考作文题以外。中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机器”,注重人格培养,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成功的。(京华时报)


人肉高考作文原型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滨兵

高考作文有新闻原型,本是寻常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高考作文是接地气的。然而,没想到的是高考作文原型竟然遭到考生的“人肉”,甚至遭到不断谩骂,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但是,如果只指责学生的道德素质差,却恐怕是打错了靶子。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孩子举报老爸”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且是借此“教育”老爸,毕竟老爸不听家人的劝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一种无奈的做法,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做法,理应受到肯定。之所以遭到考生的恶语相向,并非是学生觉得“孩子举报老爸”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换言之,是因为从高一到高三,练的都是议论文,而且可能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套作,现在突然作文变成了写书信,因为没有练过或是很少练,觉得自己不会写,因此,就将气全撒在别人身上。

作文本是我手写我心,而不是套用借用别人的习作,因此,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不管什么样的作文形式,只要本着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的原则,就能够写好。其实,作文题目怎么出,这本与作文新闻原型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不会写书信,与人家何干,凭什么将气往别人身上撒?

人肉高考作文新闻原型有违法的嫌疑,而谩骂别人更是违法,作为高考生,不管是否进入大学,都应该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敬畏法律,动辄骂人,绝不是位好公民。

这些考生的表现,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为了求得高考高分,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千方百计做练习,只要能够提高考分就去做,而学校更是将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学生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却很少,甚至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连人格都扭曲了,这是令人悲哀的。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是令人担忧的。

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应引起高度警惕,这样的行为应该得到警告,但在喧哗之后,只要应试教育仍然严重,这种“迁怒”难免还会发生。(北京青年报)


吐槽高考作文是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王丹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作文引爆的全民吐槽仍在狂欢中。其中,新课标I卷“女儿举报老爸”、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被网民票选为最奇葩作文题前3名。有网友直呼,“高考作文题在任性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命题老师皆已升级为段子手”。

网友结伴吐槽高考作文,吐槽的是作文题,又不仅仅是作文题。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的“致青春”。他们对高考作文的戏说辣评,也是对自己曾经努力奋斗的青春岁月的祭奠或怀旧。毕竟,在不少国人心中,高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是人生中的那关键一跃。不少吐槽帖以“我当年高考”开头,忆往昔,怀旧情浓。这些高考过来人在对高考作文的“一年三天黑”中,完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仪式。

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对教育改革的善意“发难”。高考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考作文更是被视为窥探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多数吐槽者都乐此不疲地揣测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看它关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提供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辨和言说空间,甚至于它想要强调和规劝的是何种文明教育和价值观。

简而言之,他们想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想要培育出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尊重个性和自由,是否重视创新、批判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对揣测得出的结果不甚满意时,吐槽就开始了,尽管有一些是高考作文所不能承受之重。譬如,有人就吐槽新课标卷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并称亲子之间沟通一定有“第三种”选择存在。

吐槽者们无论是嘲讽作文题目市侩气、脂粉气、才子气、文人气扑面,揶揄话题作文已成精致利己主义表演的舞台,还是直接拿法国高考作文题对比责问,无疑多是源于对基础教育的更高诉求和对教育改革的更高期望。而且这种诉求和期望,在现实的社会思想和教育实践映照比对下,显得更为强烈和迫切。对于网友的吐槽,政府有关部门要读懂其“发难”背后的善意并有所作为,无论是肆意放大吐槽中的娱乐心态,还是不屑一顾的肤浅一瞥,都是对大众殷殷期望和信任的辜负。(光明日报)


高考作文该告别“鸡汤写作”了

杨鑫宇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样,各省市新出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引人注目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一些取材自微博的“真实事件类”题目,如重庆卷作文题《等待》,就取材自两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材料作文题,则取材自去年一起“孩子举报父亲违法”的真实新闻事件。这种现象发出一个信号:高考作文正在变得更加贴近现实。

对于这种从网络热点、新闻时事中提炼高考作文题的做法,不乏有人心怀疑虑,认为这种出题思路“流于肤浅”,“过于超前”。但依笔者之见,高考作文贴近现实的趋势绝对不是“过于超前”的,恰恰相反,当下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离现实太近,而是离现实太远。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现实的趋势,值得肯定和鼓励。

语文作文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高,而且在考生未来的人生中,母语写作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理想的高考作文题,一方面要满足筛选人才的宏观要求,能考察到考生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考生的需求,让考生能够在备考过程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结合这两方面来考虑,高考作文贴近社会现实,是理所应当的。

高考考生一旦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就将从青少年蜕变为成年人,就将经由大学进入现实的社会。对他们来说,认知现实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对于大学选拔人才来说,“理解现实”这一能力远比“文采飞扬”重要;而对于社会来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水平的准绳之一。高考作文引入社会热点,正体现出了命题人对于考生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视,既能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更好地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一贯“务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以今年为例,从现实中取材的作文题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大多数省市要么用一些延展性极强的抽象话语做题目,要么拿一些文学性有余,而实际意义有限的寓言与哲理让考生写作。在这样的考题面前,考生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体现自己的“文采”,却很难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认识,“鸡汤文”也就在这类考题盛行的环境下大行其道。

考生热衷炮制能得高分的“鸡汤”,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在教导考生进行“鸡汤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务虚”倾向造成的恶果就是:“高考作文”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考试专用文体,学生们苦心修炼的写作能力,也成了一出考场便难堪大用的“屠龙之技”。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要走的路还很长。

高考通过作文所要考察的,是涵盖考生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而绝不仅是运用文字技巧的能力。社会需要更多宽广视野的综合型人才,高考作文命题的理念还没跟上社会需求。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为这些敢于在命题上突破,贴近现实的命题叫好,以期待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脱胎换骨,更加亲近考生和社会现实。(中国青年报)

?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作文引爆的全民吐槽仍在狂欢中。其中,新课标I卷“女儿举报老爸”、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被网民票选为最奇葩作文题前3名。有网友直呼,“高考作文题在任性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命题老师皆已升级为段子手”。

网友结伴吐槽高考作文,吐槽的是作文题,又不仅仅是作文题。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的“致青春”。他们对高考作文的戏说辣评,也是对自己曾经努力奋斗的青春岁月的祭奠或怀旧。毕竟,在不少国人心中,高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是人生中的那关键一跃。不少吐槽帖以“我当年高考”开头,忆往昔,怀旧情浓。这些高考过来人在对高考作文的“一年三天黑”中,完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仪式。

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对教育改革的善意“发难”。高考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考作文更是被视为窥探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多数吐槽者都乐此不疲地揣测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看它关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提供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辨和言说空间,甚至于它想要强调和规劝的是何种文明教育和价值观。

简而言之,他们想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想要培育出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尊重个性和自由,是否重视创新、批判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对揣测得出的结果不甚满意时,吐槽就开始了,尽管有一些是高考作文所不能承受之重。譬如,有人就吐槽新课标卷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并称亲子之间沟通一定有“第三种”选择存在。

吐槽者们无论是嘲讽作文题目市侩气、脂粉气、才子气、文人气扑面,揶揄话题作文已成精致利己主义表演的舞台,还是直接拿法国高考作文题对比责问,无疑多是源于对基础教育的更高诉求和对教育改革的更高期望。而且这种诉求和期望,在现实的社会思想和教育实践映照比对下,显得更为强烈和迫切。对于网友的吐槽,政府有关部门要读懂其“发难”背后的善意并有所作为,无论是肆意放大吐槽中的娱乐心态,还是不屑一顾的肤浅一瞥,都是对大众殷殷期望和信任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