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画/许英剑

【人口政策调整的最大意义是“人”,是生命,是人性,是希望,是人伦,是亲情,是权利和自由,是社会和经济的活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人口政策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标志着持续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项政策将对中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家卫计委预测全面二孩后,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将超过2000万,2030年总人口为14.5亿。国家卫计委的预测是基于下面的假设:生育率从近年的1.55左右回升到2017年的2.0,再渐降到2030年的1.8。根据这种预测,每年会多生400万~500万,“十三五”期间合计会出生9600万左右,比“十二五”期间多出生约1300多万,对中国的经济无疑是一支强心针。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及年度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18、1.04、1.26、1.24。而中国的一孩次生育率从1990年的1.01直线下降到2000年的0.867、2010年的0.728,说明人们的生育率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判断,全面二孩后,2017年应该只会多生200多万,生育率大约为1.5,生育率将随之不断下降。2/3的孩子是20-29岁黄金年龄的育龄妇女所生,该年龄段妇女从2015年的11157万减少到2020年的8260万。因此,尽管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是“十三五”期间合计只会出约生7060万,比“十二五”期间只多400多万,约7%。

这400多万孩子的到来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等行业的发展。但是中国整体人口结构在不断“恶化”,比如中位年龄从2015年的38岁提升到2020年的40岁;20-64岁劳动力与65岁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活力)从2015年的6.46下降到2020年的4.97。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下行压力将不断加大,这增加的7%的孩子嫩弱的肩头恐怕无力遏止经济下行势头。从人口结构判断,“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53%的任务,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人们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人”,而不是经济。“人”的意义是全面的,人口危机是不局限于经济衰退、养老危机、光棍危机,更包括人伦危机、人文危机、人道危机……人口政策调整的最大意义是“人”,是生命,是人性,是希望,是人伦,是亲情,是权利和自由,是社会和经济的活力。“十三五”时期,人们在“票子”上的收获可能并不如预期,但是人们会更加快乐、幸福,因为收获了“孩子”,觉得生活更有奔头,孩子将世代相传地延续家族和国家的不朽的希望。《易》:“日新之谓盛德”。人口政策的“日新”将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影响今后数十年、数百年国运。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但现在看来,全面二孩政策只能暂时地将生育率提升到1.5,今后还将沿着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老路继续下降到2030年的1.0左右,在实际中或难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因此,要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些战略目标,“十三五”期间还得继续快速“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政策不能止步于全面二孩。

□易富贤(人口学者)

湖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3日称,湖南省卫计委已收到国家卫计委相关通知,之前湖南省卫计委做出“即日起,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将不作处理”的决定,已暂停执行。(据2015年11月4日 《京华时报》)

10月29日晚上,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传出“全面放开二胎”的讯息,10月30日湖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日起,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将不作处理”。这种执行中央决策的雷厉风行态度确实可嘉,但是办事得走最起码的程序,尤其是不能超越行政权限办事做决策,否则注定是“越权无效”,就像湖南卫计委这样尴尬地收回不说,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其运行的30多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保障性法规政策。比如,仅在国家的层面上,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法律,这还不包括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至于地方性的法规政策会更多,登陆吉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粗略统计一下,仅省级的计生育法规就有13个。“全面放开二胎”也意味着必须对这些法规政策进行一次清理、废止或修改,首先在法规上解绑,而这种清理修订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进行,地方急不得。

这也就是说,至少是在没有正式施行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之前,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行为是违法的,必须按照现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没有任何妥协余地,以维护良好的生育秩序。而决不是“当日起,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将不作处理”,这样做,有悖于政府行政合法性原则,涉嫌违法行政。

“越权无效”是国内外公认的行政原则。所谓的行政合法性原则,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必须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行政机关超越其权限的行为是无效行为;其二是一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而行政违法行为自其发生时起,就不具法律效力。

这样看,湖南卫计委的盲目宣布“二孩不处理”决定不失为违法行政的典型案例。所以,叫停“二孩不处理”只是纠错的开始,还应该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认真清查清理以政代法的特权思想和行政惯性,深刻汲取教训,切实回归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儆效尤,引以为戒,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在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都严格依法办事。

近期,湖南省卫计委表示,对在中央五中全会公报公布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修订施行前,不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不作实质性处理。11月1日,国家卫计委表示,各地各部门不得自行其是。(11月2日《新京报》)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自公布以来成为公众持续关注与议论的焦点。独生子女政策已施行三十多年,如今全面放开二孩,势必会影响许多人的人生规划,而如何落实政策,也考验着卫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调整。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家庭开始纠结了。其实,同样纠结的还有各地的卫计委:在具体政策落地之前,如何处理“抢生”问题?这无疑是一个难点,湖南卫计委的抢先表态得到民意支持,而此次国家卫计委“各地各部门不得自行其是”的说法则是一个提醒。

在具体的政策没有出台前,国家卫计委提醒各地不要“各行其是”,符合依法行事的原则,毕竟全面放开二孩涉及修法工作,也涉及各地地方性法规的变动,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统一安排,有可能出现差错与混乱,不利于政策落实。国家卫计委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却不必过分纠结而显得少了些人性化。因为,所谓“抢生”二孩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复杂。

我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在中央五中全会公报公布后,就有法律学者提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修法工作必然会提上日程。但依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现行法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存在冲突。因此,即便修法工作没有展开,生育二孩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由此看来,在法律适用性问题上,卫计部门大可不必纠结。

此外,从生育二孩的意愿来看,或许更不必纠结大规模“抢生”所带来的麻烦。根据新浪网的调查,截至2日下午,共有约19万网友参与投票,其中仅有28.4%的网友明确表示会生二孩,28.2%的网友表示不确定,43.4%的网友则选择不会生二孩。从这一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民众生育二孩的意愿偏低,那么“抢生”的自然也不会是个大数目。犹记得,两年前“单独二孩”政策公布时,有媒体预计会多生多少孩子,后来发现远没有达到预期;同样的,当时一些主管部门也为“抢生”的问题头疼,最后发现“抢生”的很少,且基本都以人性化措施解决。至于一些极端案例,比如今年5月发生的女教师因为两地生育政策打架而被责令引产一事,受到舆论关注后,女教师最终仍然保住了胎儿。

生育政策调整后,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地势必有一个过程,这当然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所谓“抢生”,卫计部门大可不必过分担忧或纠结,只需把握好两个尺度——依法行事和人性化原则。如此,方能体现出对法治和民意的最大尊重。

【我们期待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修缮进度能够加快,尽量压短转化时间差。与此同时,对那些客观上“违法”生育二孩的夫妇如何执法,则需要全国统一标准和尺度。】

对很多70、80后的夫妇而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红利”,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连日来,何时可生二孩的讨论急剧升温,民众关心的是,从政策公布到正式落地前能否“抢生”?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11月1日明确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启动实施,各地各部门不得“抢跑”。

虽然国家卫计委的上述表态并未点名,仍被舆论认为是对湖南省卫计委“抢生二孩不罚”的直接回应。此前,湖南省卫计委副主任表示,即日起不符合湖南省现行生育政策的夫妇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将不做处理,一度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而国家卫计委的发声,无疑否定了地方的这种做法,同时也否定了“抢生二孩”的合法性。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公众感受到中央政策的浓浓暖意。但从中央政策到法律制度,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在中央政策放开而国家法律法规还没有放开的转换期内,该如何回应公众的生育诉求,又该如何执行那些确定要修改的法规制度?一些感叹“等不起”的高龄夫妇,他们的生育诉求更为迫切。而那些在转换期内生育的夫妇,能否感受到新政策的人性关怀呢?

这无疑是一个两难的处境。倘若遵照湖南省卫计委的做法,势必带来“良性违法”的后果,这对正在全面施行依法治国的中国而言无疑不利,甚至导向用政策代替法律的不良效应;倘若严格执行即将废止的法律条文,不仅法理上存在瑕疵,对于“抢生”的夫妇似乎也不公正,且降低了中央政策的善意。既要尊重法治原则,不能以善意破坏法治;又要发挥新政的最大善意,这需要公共部门作出更细致妥当的安排。

应当承认,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必须依法启动,不能以政策直接代替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限制生育二孩,但立法确立的是二孩准生制,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存在冲突。同时,地方人大也需修改各省的计生条例,相应的准生证制度、审批制度、产假制度等都需要修改完善。

修法的环节不能省,且配套制度的完善也需跟进。这个过程,比照此前“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大概需要9至10个月。对此,我们期待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修缮进度能够加快,尽量压短转化时间差,确保依据中央新政策生育二孩的夫妇不会违法,以更好回应那些高龄夫妇的生育诉求。与此同时,对那些客观上“违法”生育二孩的夫妇如何执法,则需要全国统一标准和尺度。从实质正义的标准看,此种背景下严格执法收取社会抚养费有不公之嫌,最好能够在法治框架下,通过人大授权的正当程序,对特殊时期内确定要修改的法律条款进行暂停执行,以传递二孩政策最大的制度善意。

【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二孩时代”的到来,一头连着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未来,一头连着每个家庭量入为出的生计,还需要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仿佛一夜之间,“放开二孩”攻占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有人憧憬,有人激动,但也有人犹疑,有人无奈,就连人们见面打招呼,也在纠结这个新的哈姆雷特式问题——生,还是不生?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全面放开二孩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变化,给经济发展和人口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从整个国家人口再生产的高度,“放开二孩”有利于应对老龄化冲击、增加劳动力供给。在舆论场,这一看法有着广泛共识,但是由此引起的次生话题,却也存在着偏激的认识、极端的情绪。

比如说,有人据此全盘否定计划生育,并把曾经支持计划生育的官员和学者拿出来“批判”一番。事实上,“放开二孩”是对之前人口政策作出的创造性延续与改革。制定政策理应保持适应性与灵活性,踏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鼓点与节奏,人口政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深刻变化、老龄少子日益严峻,调整人口政策是应有之义,这是一种“适应性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翻旧账,甚至以今非古,只会加剧社会撕裂、模糊历史认识。

再比如说,有人过度拔高抚养成本,劈头就问——你生得起吗?有人“测算”,北京养育孩子的标准,从出生到就业需要花费276万;有人揶揄,“421阵型变成422阵型,中场球员要累趴下了……80后真苦!”诚然,育儿成本水涨船高,但是类似“花费276万”的说法,依据却不见得客观。讨论育儿成本没有问题,可如果是带着情绪地夸大成本,就可能扭曲生育预期,让人对生育产生无谓恐惧。

偏激的认识需要矫正,对政府而言,也应该认真对待这背后的民意诉求。在“放开二孩”解决了能不能生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人们想不想生、敢不敢生的问题。育儿成本的上升、养老压力的增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在悄然改变。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不再是家庭梦想,少生优生、自我实现成为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这都说明,“放开二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不能指望政策放开能够自动生效,而应该有更多配套措施,比如,扩充相应的教育资源、降低育儿养老成本,才能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加大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卫计委的表态,也正是为了给予生育更多关怀与激励。

人口的变化,将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变化已现端倪。进口奶粉应声涨价,专家预言楼市将缓慢升温,人力资源开始讨论慎重招聘女性,而教育专家作出断言——学区房地位更加坚挺……“放开二孩”的政策离实施还有一段距离,就已经引起各个领域的预期改变。可以说,“放开二孩”影响的不仅是家庭结构,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女性就业歧视是否会加重?教育资源是否会更加紧张?公共服务需求是否会激增?在“放开二孩”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一个系统的评估和应对。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哲人说,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独生子女一代终将成为历史的绝唱,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将驶入“二孩时代”。一头连着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未来,一头连着每个家庭量入为出的生计,从放开二孩到生育二孩,还需要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为更多人给出笃定的回答。

姐姐妹妹生起来2015-11-02 07:41

大S、小S两姐妹的人生就像一个透明的金鱼缸,完全地呈现在公众眼前。她们公开谈论自己的恋爱、结婚、生子……想维持长红就得不停折腾贡献新闻。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刚公布,大S怀上二胎的消息即刻成了娱乐头条,真是太能配合热点了。和姐姐步调一致,原本生下三千金已宣布“封肚”的小S又松口说想生第四胎,并且希望还是个女儿。不得不赞叹一句,到底是娱乐圈久经沙场的好姐妹大小S啊,总能在适当的时机,不断抛出能上热搜的话题。

大S此前要第一胎时艰辛的苦还在眼前,如今不声不响有了二胎,还为此与媒体又热烈地开撕,完全是一出大逆袭戏码。小S曾说过如果生下儿子就在许家横着走,公开讨教过各种生子秘方,现在说第四胎想要个女儿谁会信啊。如果真的怀上了,小S的第四胎就像一出精彩连续剧的第四季。“生儿子”始终是世俗爱看的最大梗,分分钟都是高收视。眼看着《康熙来了》月底将停播,现在姐姐怀上了二胎,妹妹又解除了“封肚”令,新闻高潮又迭起,现实的编剧也写不出如此环环相扣的剧情。

相比姐姐的勤奋进取心,小S其实没那么锋芒。她以前说过拍电视剧太苦,在台湾主持节目比较轻松。如今,蔡康永进军内地已被普遍看好,小S尚不知何去何从。对比没有家庭负担的蔡康永,她其实更需要这档做熟了的台湾本地节目。去年底阔别歌坛十几年的小S,自掏腰包发了张新专辑《Elephant Dee》。宣传时,小S笑言老公很担心她以后演艺事业衰落怎么办,一听到她要发新唱片了,百分之百支持,比她自己还要紧张。不过显然这张自娱自乐的专辑也就限于小范围的吹捧,例如发专辑后不久,黄子佼上《康熙来了》夸赞小S“嗓音有辨识度,曲风特别”。有人说,小S不主持《康熙来了》,还能有大把广告代言进账啊。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广告天后”这种头衔更新换代更快,最怕的是“过气”二字。生孩子,倒是可以再掀高人气。

大小S从少女歌手转型成台湾综艺主持后,两姐妹的人生就像一个透明的金鱼缸,完全地呈现在公众眼前。她们公开谈论自己的恋爱、闹分手、宣布结婚,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讨论怎么才能生出儿子,甚至连家庭性生活都是谈资。热点更多不是因为作品,而是消费自己的生活,想维持长红就得不停折腾贡献新闻:这也不是S一家独有的现象,乃是台湾全民综艺的结果。

相亲相爱的S一家永远会抱团作战,小S离开了康永哥,还有永远爱护她的姐姐来合体。前阵子大S在台北出席商业活动,称有计划与小S合体开新节目,“标准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可以让我回家带小孩,最好在我家拍就好”。这也是小S,乃至所有当上妈妈的女艺人都向往的。多子女的母亲更辛苦,不如开个育儿节目吧,反正朋友圈综艺咖都升级做了妈妈,需要新一轮的消费与消耗。

□指间沙(专栏作家)

【全面放开二孩在中国社会引起爆炸性讨论,它牵动千家万户,也必将对全社会产生很多结构性牵动。】

中国城市社会应当说已经深深打上“一家一孩”的烙印。不仅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与此对应,人们的行为习惯,包括教育模式在内的很多社会运行方式和道德模块也都受到影响。比如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行为中心和经济重心,每个家庭都在集全家之力为小孩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节奏不自觉地也与之“配套”,这样的细微之处比比皆是。

因此突然允许每个家庭都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适龄夫妇们面对着“什么都像是为一家一孩设计的社会”必然有些怯生生的,信心不足。说很多人生育二孩的意愿低,恐怕是真实的。

短期内会有很多家庭仍选择只生一个孩子,这点无可避免。但可以肯定,放开生二孩的政策实施难度要远远小于当年对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随着生二孩家庭的逐渐增多,社会的各种“配套”必将跟进,市场这方面的积极性会自行启动,政府的推动也将跟上。

一孩之家是中国当下社会现实打造的国人阶段性习惯,它远未固化。有人生二孩,会影响周围人,这样的影响会逐渐扩散。由于每家有两个孩子更符合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的普遍伦理,独生子女社会的特有意识形态将很快被打破。

一些人发出很激烈的声音,认为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彻底毁了”,“没救了”,这是在发泄情绪,而且这些情绪不全是针对计划生育的,有一部分就是要找个目标释放出来的强烈不满。如果现在把“全面二孩”变成“全面放开”,他们那些发狠的话说不定更加歇斯底里。

我们曾经批马寅初的人口论,后来又批判对马寅初的批判,现在是不是又要批判对马寅初批判之批判?这是不是有些无聊。今天全面放开二孩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人口形势的决定,并不能自动看成是对过去政策的全盘否定。中国人应当学会着眼未来,向前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这样教导我们,一些人直到现在还没有学会。

中国的人口形势面临挑战,但决不像极端批判者所说的那样糟糕。全世界有很多老龄化社会,它们几乎都是发达社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人类已有大量经验。中国老年人和即将退休的人们还都乐呵呵的,没有慌,现在激烈开骂的大多是些年轻人。他们是不是有些过头了?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过去一个家庭孩子太多,大家很穷。后来只有一个孩子,生活好了,却有些孤单。现在允许生两个孩子,又不敢生了,担心养不起。之所以养不起,是因为我们把正常社会里养两三个孩子的钱都用来养一个孩子了。这种畸形的教育消费结构必将逐渐打破。

美国养第一个孩子的钱是100%,养两个孩子的总费用是160%,养三个孩子的总费用是187%,而非300%。中国社会也一定会朝多养一个孩子费用递减的方向变化。

年轻人们可以更加乐观些。前几代人都有过多得多的问题甚至苦难,今天多养一个孩子决非新中国“家庭史”上有过的最突出挑战。去面对你们的挑战吧,你们和你们的孩子将幸福而强大。

这几天,在公司上班,回到小区,我听到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放开二孩”。许多人都在说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成本太高,如果生二孩肯定养不起。

可是,对于“生不起”“养不起”,我的看法却有不同。我认为,对于生育二孩,不是养不起,而是怎么养。在我小时候,因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孩子,那时连肚皮都难填饱,但也没人说“养不起”,日子过得是贫穷,可几个孩子照样长大成人。

有人说,那时养育孩子的成本低,与现在养育孩子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这当然是事实,可是,那时多穷,按照那时的物价、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养育孩子的成本不见得比现在低。我兄弟四人,从我记事到初中,我除了过年做一件新衣服,十多年都是穿哥哥们的旧衣服。吃饭也是三顿稀饭山芋,吃米饭只能在家里来人,或者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至于鸡鸭鱼肉就更是奢侈品了,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顿。

现在所谓“养不起”,并非真的养不起,多是相互攀比,人为将养育成本抬高。从怀孕开始,一直到孩子上大学,怎样选择养育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养育成本差别巨大。就说孩子上兴趣班,是上一个,还是上两个,乃至更多;是上普通班,还是上贵族班,花费自然不同。现实是,许多人在孩子上兴趣班上,都是挑贵的,不挑对的,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富养,养育孩子的成本当然高。

“养不起”的背后固然有教育、社会保障、个体经济条件等客观现实,但最根本还在自身。俗话说,穷有穷养,富有富养,盲目攀比富养,当然养不起,孩子累,大人也累,何苦来哉?

【从大部制改革中将计生与卫生部门合并,到“单独二孩”实施,再到“全面二孩”提上政策日程,不难看到,与政策口子渐次放开对应的,是有关部门在“计生体系”中的计划管理职能弱化。】

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全面放开二孩”,引爆的舆情仍未退烧。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昨日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将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据了解,“全面二孩”要落地至少经历四个关键程序。

从此起彼伏的民意诉求,到现身公报,全面二孩政策经历了一段历程,这段历程,也伴随着多方诉求博弈形势的嬗变过程。当然,其政策效应能否跟部分人的生育诉求无缝对接,还有待球探体育比分::毕竟政策从实施到效应凸显有个滞后期,何况其间还夹缠着经济景气指数、个体收入预期等制约因素。而结合以往实践看,“全面二孩新政”也有待嗣后以优化服务、准确预估等,切实推动计生体系的真正转型。

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强调服务,即计生体系的重心要从“计划”向“服务”转移。实质上,从大部制改革中将计生与卫生部门合并,到“单独二孩”实施,再到“全面二孩”提上政策日程,不难看到,我国生育政策改革走了渐进稳健的路线,而与政策口子渐次放开对应的,是有关部门在“计生体系”中的计划管理职能弱化。

实际上,早在2013年计生卫生部门合并前,计生管理与服务并重,从中央到地方,就不乏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比如,从2009年开始,全国备孕农村妇女可免费接受叶酸增补,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对适宜手术的白内障、唇腭裂患儿进行手术费用补助,甚至费用全免。各地公共财政对失独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也多有关怀。而两个单位合并,职能转变的意味也很明显。

在“全面二孩”放开后,卫计部门在“管”的方面也比重渐减。按卫计委方面预计,实施全面两孩后,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而以登记替代审批,意味着其“管”的力道减弱。

在此公共卫生政策中,生殖保健、优生咨询(包括出生缺陷防治)还有失独家庭关怀等,势必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政策倾斜。中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根据世卫组织估计,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在这方面,卫计部门也该倾注更多精力资源,将原来“计生”转变为与优生优育配套的服务。卫计委表示面对高龄孕产妇的增加,要增加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供给,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会诊网络和机制,就颇具针对性。

而这也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人口趋势的监测与研判,提高人口趋势预估的精准度。以此前推行的“单独二孩”来说,卫计委数据显示,至2015年5月底,全国145万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对办理手续。这与官方此前预估的数百万对申请人数相去甚远。在未来全面放开二孩后,要获得更准确的基础数据并不轻松。但关于实际生育数据、先天病儿数据等等,均应设定良性、开放的制度体系。尤其要警惕在统计口径、调查样本等技术性因素之外,部门利益导向绑架国策。

人口问题关乎国家命运,而眼下随着国家生育政策嬗变,计生体系也必须朝着更有益于国民、国家利益的方向转型,要更注重提供优质公共生育服务,以切实行动改变那种“人是社会负担”的偏见,也在政策调整中灌注更多民生含量。

今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据新华社报道,全会公报决议“允许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至此,实施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由此而终。

10月29日的《每日经济新闻》刊出评论员叶檀文章,题目是《放开生育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正途》。文章说,贫困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是个悲剧,我们在现代非洲见证了这样的悲剧,中国人口总量庞大,任何试图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人口政策都会带来族群的进一步扩大,而过多的人口会导致中国陷入经济发展的陷阱——没有足够的资源。她认为,用放开生育限制的方式解决中国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甚至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能说叶檀说得没道理。事实上,她说得相当有道理。她的观点简单概况就是,并非人口越多越好,如果没有资源、缺乏消费能力,人口总量上升可能带来贫困人口数量上升。为此,她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提升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才是关键。

然而仔细琢磨叶檀文章就会发现,她批判的是一个“假靶子”,转移了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的,人口不是越多越好,孩子不是生得越多越好,可究竟有几个人主张多生孩子,大幅增加中国人口总量,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老龄化、促进经济发展呢?或许有,但绝对不是主流。

近年来,中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求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叶檀反对“放开生育限制”,但其实她反对的是主张随意生育,乃至鼓励多生,而大家要求的“放开生育限制”,主要是要改变实行多年的“一胎制”为主的计生政策,或者说,要求全面放开“二孩”。双方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完全是关公战秦琼。

为什么众多有识之士主张全面放开二胎?当然有解决老龄化问题方面的考虑,但不仅仅是这一个原因。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过去较严格地执行这一政策,强制怀二胎者去人流、引产,首先对公民的生育权构成了侵犯,其次不利于家庭人口安全,会产生大量悲苦的“失独”家庭。更重要的是,会让人口结构变得严重畸形,因为每对夫妇平均生两个多点孩子,才能达到正常世代更替水平,“一孩制”会让人口逐代减半,形成倒金字塔人口结构。所以,必须摒弃严重不合理的“一孩制”,而一个较合适替代方案就是全面放开“二孩”。

放开“二孩”后,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会增多,社会总生育率应该会有提升。但是,未必会让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并带来人口问题。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加上城市化、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国民生育意愿已经较低,不少符合生“二孩”条件的都放弃了。另一方面,虽然“堆积效应”会让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但很快就会达到平衡,并形成更健康的人口结构。

现实中,确实也有夫妇生育很多孩子的,比如不久前媒体就曾报道过,北京通州区的一对农民夫妇,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很显然,这样的情况已经极为罕见。在大多数地区即便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生两个以上孩子的都会很少。叶檀担心的人口快速上升,根本不会成为现实。

需要说的是,确实也有人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建议鼓励国人生育,大量增加人口,以继续所谓的“人口红利”,有人甚至提出中国要从国外大量移民。但这些人显然忽视了中国人口总数庞大、人均资源短缺的现实,他们也过分强调了人口的经济作用。可难道人口就是劳动工具吗?多数人对他们的观点会付之一笑,鼓励“放开去生”的建议也不会被国家采纳实施。如果叶檀把这些民间“砖家”的建议当回事,并一本正经地去批判,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毋庸置疑,中国需要通过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但这与调整不够合理的人口政策并不矛盾。事实上,就是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单纯放开二胎也是不够的,还需国家在教育、税收等方面有所作为。今年5月初,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已经表示,“单独二孩”不是句号,政策要往下走。放开计生限制,或者说全面放开“二孩”,可谓势在必行。

文/李清

  始于1980年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到昨天正式画上句号。

始于1980年的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到昨天正式画上句号。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民间舆论第一时间的大量兴趣和注意力却集中到了它的一个细节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见二孩的问题是多么牵动人心。

独生子女政策几乎是在舆论的唾沫中走进历史的,但这未必是历史对它的最终态度。计划生育使中国少生了几亿人口,减轻了中国的资源压力和经济起飞初期的负担。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最艰难的主战场,它的成绩和代价也都最突出。它究竟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多,还是问题更多,需要历史在更远的距离上平静地做出评价。

中国需要放开二孩政策,是对国家人口结构深入、冷静分析后做出的结论。这一政策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经过了双独二胎、单独二孩,直到全面放开二孩的过渡。这有利于避免出现婴儿潮,提前化解未来阶段性社会资源紧张的隐患。

整个“十三五”规划应被看成是民意的“胜利”。消除贫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行职工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全国性统筹和推广,这些都在舆论中有很高的呼声。包括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舆论反复呼吁,今天终于成为现实。

“十三五”规划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逻辑:具有合理性的舆论呼声,反映的又是社会现实需要,最终往往能被国家以正式文件确认,成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想想看,反对唯GDP论,结束劳教制度,对腐败“零容忍”,监测大气中的PM2.5指标,它们很多都是最早从舆论场上喊响的。全面放开二孩成为舆论带头推动的又一国家重大政策。

事实证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纳入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网络上的“P民”们同样拥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话语权。“十三五”规划不应看成是少数精英们编制的,它更多地是中国老百姓在种种场合热议及网上放炮“喊出来的”。它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人对未来生活的愿望。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痛骂了独生子女政策,那些话肯定是偏激的,但它们对形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也起了特殊的“伴跑”。偏执的东西不全是负面元素,但它们也决不会构成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复杂情形正在中国多元社会中越来越多。

“十三五”规划有较高可信度。首先人们能从这一规划中清楚感受到执政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小康对所有国人形成全覆盖非常用心的责任感。社会的前进总是有前出部分,有相对落后部分,但中国执政党要求努力实现全体国民分享改革开放成就的愿望十分真诚、严肃。中国的社会公平与相对稳定的发达社会比起来还有差距,但中国政府在兼顾效率与公平方面尽了最大努力。客观说,我们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要好很多。

“十三五”可信的另一方面是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从社会公平到福利政策及生态环保等各个方向的改善,都是可以信赖的。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但中国官方说到就能大体做到的威望仍然保持着,这实际是中国社会整体信心的基石。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它的内涵逐渐丰富,指引了中国社会三十几年。它无疑是个伟大的路标,经受了风雨的考验。在这之后,中国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中等发达社会”迈进。后一个路标已经立起,但它迄今还有些模糊,其大量政治、经济、社会含义还需不断塑造、锤炼。我们衷心希望“小康”和“中等发达社会”这两个路标能够完美对接,后一个路标再成功指引中国社会几十年。

10月29日,金秋的北京,备受期待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傍晚时分,此起彼伏的消息推送声中,很多人注意到了公报里的这么一个细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一时间,“全面二孩”刷屏朋友圈,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个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再到单独二孩政策落地生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已经走过了三十余个春秋。时间指针的不断向前划动,也指示着人口问题新的变化。

“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国总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劳动人口却不断下降,老龄人口不断攀升。据统计,2011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亿峰值之后,便出现回落;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却从2010年的13.3%,提高到了2014年的15.5%,总量甚至达到了2.12亿人。一方面是出现“劳工荒”,另一方面则是“银发浪潮”来袭,“刘易斯拐点”的隐忧逐渐浮出水面,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对人口结构的双重挤压,也让越来越多人加入呼吁为“二胎”松绑的行列。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全面二孩”也是民意所在。正是因为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失独家庭”“未富先老”“老无所养”等问题,逐渐困扰着一些家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这个意义上,“全面二孩”,不仅是对人口发展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民心民意的一次应答。正因此,才会在五中全会公告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如此热烈的讨论。

也有人担忧,全面放开二胎,会不会引发“婴儿潮”,进而引发人口膨胀?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且不说,现在的生育“主力军”,基本是接受着计划生育的观念长大的。以之前施行的“单独二孩”为例,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仅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多对办理了手续,所占人口比例并不高。这也从侧面印证着,优生优育已成共识。

当然,解决人口问题,从来都是系统工程。比如,在满足群众“愿意生”之外,更应让大家“生得起”“养得好”。从强化监管、确保奶粉安全,到增加托儿所、幼儿园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再到消除市场壁垒、让哄抢“洋奶粉”成为过去,这些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惟有继续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做好配套服务,“全面二孩”的政策才能真正温暖千万家。

昨晚,全世界在奔走相告——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国家卫计委官方微博在转发新华社这条快讯时只说了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两孩!两孩!两孩!”紧跟这句话的,是一个哈哈大笑的表情。

这是整个中国亮给世界的一个表情。掩不住的欢喜,民心所向,民意所至。施行长达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从此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在世界人口结构趋于优化、在中国经济再上台阶的今天,这项重磅新政的落地,也是科学发展的使然,顺理成章的坦然。

渐行渐远的人口红利、不堪重负的养老保障,这是摆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前无法绕过的现实矛盾。然而比经济发展更无法绕过的,是再多的钱也接济不了的失独家庭安身立命的幸福感,是许多为“只生一个好”付出努力的家庭正在面对的情感与生存的困境和烦恼。从这个意义来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的这项新政,既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政策,也是新形势下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育权利的迫切需要的政策,它改变的将不只是中国人口的生育结构,更是人民群众对于中央政府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

这是中国社会一次全方位的“激活”。激活人口结构,激活包括住房、就业、包括各种创新创业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激活的是中国的国际形象。它是技术性调整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向人类贡献的既是智慧的决策,也是诚意和人性的决策。

千呼万唤,终于落地。从今开始,生不生二孩,成为中国人合法的选择、自由的选择、人性的选择。

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不会变,但政策变了。变,与不变,遵循的不是口号,而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所以,全面放开二孩,社会不能仅仅视作皆大欢喜的福利红包,也不能仅仅视作刺激经济的技术手段,更应从新政中感受到中央政府对历史、对未来的深思熟虑,对人类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从此彻底告别了独生子女政策,然而对于民众来说,告别的是一代人为之付出的牺牲,告别的是一个家庭不再有兄弟姐妹的单薄亲情与社会关系,告别的是对孩子、对自己未来种种不确定性的担心与焦虑。

放开二孩之后,相关方面也应未雨绸缪,逐年增加医疗、教育供给,给所有孩子一个更加丰裕的未来。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公报中着重提到,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正是持重之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昨天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全会认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金秋十月,喜讯传来。全面放开二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项令人鼓舞的决策,其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推行计划生育,有效地调节了人口的再生产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在最近几年加快了调整的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化为现实,顺民情、得民心。

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养老事业,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根据权威数据,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2014年,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1%。按照人口统计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需要钱,更需要年轻人,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逐步提高青少年人口、优化人口结构,共同迎接老龄化社会,给老年人一个美好明天。

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提高生育率,提高未来劳动人口。据国家统计局于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如果劳动人口继续下降,意味着劳动力供应不再“取之不竭”,意味着支撑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人口红利接近尾声,这将对长期以来占据世界工厂地位的我国经济是一个挑战。因此,及时全面放开二孩,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不可低估。

全面放开二孩,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助力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朝气蓬勃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会对投资者产生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全面放开二孩,由此产生的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潜力,使中国有望获得更多具有战略眼光的长期投资,这对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人口政策调整迈出一小步,中国经济就能跨出一大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面放开二孩,顺应了公众呼声,提升公众的幸福感。人口再生产,既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公众家庭幸福的保障之一。全面放开二孩,满足了公众对于人口政策调整的诉求,对公众家庭结构乃至伦理、亲情都将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政策调整得到公众普遍赞许,便是最好证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中国,承载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昨天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相关报道见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

五中全会公报亮点纷呈,除了确立五大发展理念,还把“四个全面”写进公报,以及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等等。每一个亮点都高大上,又深接地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被坊间简称为“全面放开二胎”。

全面放开二胎,意味着实行30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就此画上句号。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那些曾经不符合政策却渴望生两胎的家庭,终于一偿所愿。全面放开二胎,众望所归,水到渠成,这一刻,无数人为之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从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到施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仅仅相隔两年时间。政策调整的背后,与民众呼吁有关,也与政策评估有关。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无时间表”时,明确表示会根据评估结果,权衡利弊,来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如今只过去半年多时间,全面放开二胎已由构想变为现实,足见高层与民意的良性互动,也足以说明职能部门效率之高。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对公众生育权的尊重,也是契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状态,意义深远,值得点赞。但是应看到,全面放开政策在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后,还需经全国人大表决,以及各地相关部门调整,离真正落地尚需时间。更应该看到,政策落地后,那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是否有意愿生二胎。有调查显示,不少家庭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担心生育成本过高。

从单独二孩的实践经验看,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业内人士预计有生育二胎意愿的一年中大约有100万对夫妇,但实际不到一半。一方面这反映出国人生育观念的改变,不再盲目生育,不追求多子多福,另一方面也说明养育成本较高,一些家庭确有顾虑。会顾虑孩子入园难、上学难以及以后就业难。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对生育家庭予以一定的奖励或补助。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曾认为,光放开二胎还不够,应鼓励生育二胎,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诚然,即便政府不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也应该考虑如何解决孩子的入园难、入学难等问题。此外,对生育妇女应该提供较为健全的保障,从休假到补贴等方面有更大举措,免得她们压力大。这也许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但这些建议,颇具建设性,说到民众的心坎上了。

同时,由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后,那些尽职尽责的计生工作人员,或将减轻了工作量,一些人甚至无所事事。为此,计生部门不妨及时完善工作目标,比如由此前的管理升华为服务,或者弱化管理,向服务方面倾斜,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更有效落实,使那些愿意生二胎的家庭享受到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每一次调整生育政策,总有其逻辑所在,也都映衬着时代特色,更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怎么调整,都应基于两点事实,一是与民意共振,以求得最大的价值共识。二是回到人的原点上,调整政策是为了人,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就迈出了坚实一步,由此形成更具推广性的制度范本,公共政策的调整就会更深孚民意,勃发生命力。